6月21日正值夏至。作为阳气极盛、阴气始萌的转折点,夏至在传统养生中素有“阴阳交替关键期”之称。日前,记者联系采访了西北妇女儿童医院中医科张晗医生。专家提醒,从夏至这天起,进入一年一度的三伏天。除了“冬病夏治”、三伏贴等药物干预外,日常可通过调节作息、饮食和情绪顺应节气养护身心。
情绪篇——警惕“情绪中暑”给心灵降降温
夏日高温、高湿,当体感闷热与心理烦躁叠加,人们会更易出现焦虑、易怒等情绪波动。中医认为“心在志为喜”,过燥过急会耗伤心气,此时需格外注重情志调节,忌动怒、忌急躁、忌焦虑。专家建议,不妨效仿《甄嬛传》中以芳香之物宁神的智慧——在室内摆放新鲜柠檬、薄荷等气味清凉的水果或植物,其挥发性香气可通过嗅觉神经缓解紧张感。同时选择棉麻宽松衣物减少束缚,配合深呼吸练习,真正实现“心静自然凉”的身心平衡状态。
饮食篇——牢记“三宜两忌”饮食经
中医认为五味入五脏,夏至时节饮食需紧扣“养心护脾”核心,遵循“三宜两忌”原则应对暑湿困脾之症。
宜吃苦味养心火,苦瓜与莲子心堪称夏日黄金搭档。苦瓜含奎宁生物碱,《中医药膳学》记载其“祛暑涤热、明目解毒”,清炒或凉拌均可保留营养;莲子心取3-5克泡茶,可直折上炎心火,缓解心烦失眠。两者搭配食用,能快速清除暑热导致的心火亢盛。
展开剩余53%宜吃酸味生津液,酸梅汤、酸木瓜、鲜柠檬水是天然开胃剂。夏季脾胃功能受暑热抑制,食欲易减退,有机酸可刺激唾液腺分泌,增强消化酶活性。推荐自制酸梅汤(乌梅+陈皮+甘草+山楂),既能敛汗生津,又可缓解口苦咽干。
宜吃淡味健脾湿,丝瓜、冬瓜等甘淡食材最合时宜。丝瓜含多糖类物质,能促进脾胃运化;冬瓜富含膳食纤维,利水消肿功效显著。二者清炒或熬汤皆可,如冬瓜鲫鱼豆腐汤,既能健脾利湿,又可补充夏季易流失的蛋白质。
两忌需警惕:过食辛辣会耗伤胃阴,导致口干舌燥;贪食生冷(如冰饮、刺身)则易凝滞脾胃阳气,引发腹痛腹泻。
起居篇——遵循“夜卧早起”养生节律
早睡早起,中医建议每日22:00-23:00入睡,5:30-6:30起床,保证7小时高质量睡眠。运动选择清晨,避免正午等炎热之时,避免大量出汗。此时午休不宜过长,一般30分钟以内。睡前可选择养生泡脚,加入足浴包,能有效缓解睡眠不佳、下肢水肿等问题。避暑湿需注意,不宜空调直吹或大汗后立即吹空调,避免直吹后颈、腰腹等阳气聚集部位;运动后需待汗液自然消退再进入空调房,以防寒湿邪气侵入机体。湿气较重的朋友,可以在中医专家的指导下搭配中药茶包饮用,有效健脾利湿。
“夏至养生核心是顺应阴阳转化。”张晗强调,久坐上班族、阴虚体质者需格外注意,若出现持续头晕、心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。当前正值三伏贴预约期,市民可结合自身情况咨询中医专家,实现节气养生与疾病预防双重目标。
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江黎
发布于:北京市